以“端牢中国 饭碗 共筑全球粮安”为主题的2020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周刚刚过去,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以及有关行业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。食品数量和质量安全,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。
藜麦,这一从南美洲引进我国种植的粮食作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藜麦,因其自身特点在均衡人体营养、增加粮食物种多样性、助力缺水盐碱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但也存在深加工不够、产业规模较小、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有待解决。
“藜麦,你听说过吗?”
“啊,就是那个像小药片似的,有各种颜色的小杂粮吧。”
“那东西可不太好吃,但据说营养价值很高,卖得也不便宜呢。”
“可能是你买得产品质量不好吧,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吃。”
对于普通人来说,藜麦不过是一种口感特别的小杂粮,然而,在科学家和企业家眼中,藜麦却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专家们认为,藜麦具有营养丰富、容易种植等特性,推广藜麦种植既是为中国粮食安全注入新的元素,也是助力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。
藜麦这么一个古老的作物,真正被全世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,它被美国当成宇航员食品开始的。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介绍说,藜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营养非常均衡,蛋白是高质量的蛋白,含有人体所需要必需的氨基酸,同时富含矿质元素、维生素、膳食纤维,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全营养食材。
除了营养丰富外,让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藜麦的另一个特点———耐逆性强。朱健康说,藜麦对多个逆境环境适应性非常好,它是特别耐盐的植物,特别耐干旱,特别耐低温、贫瘠。
正是因为藜麦的优点,它为生态环境不完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能,而这种可能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不断放大。
脱贫攻坚中的藜麦力量
地处青藏高原、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,因自然条件恶劣,成为西部贫困地区之一。然而,时下,超过10万亩的藜麦,改变了当地的面貌。藜麦产业不仅使得天祝县脱贫摘帽,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。去天祝看藜麦,到天祝吃藜麦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。
对甘肃省政协常委、甘肃远达集团董事长刘羽桐来说,5年来在天祝开发藜麦产业的实践,就是奔着脱贫攻坚、全面小康的目标去的。
从500亩到5000亩,再到现在超过10万亩,刘羽桐的心血和汗水,洒在黄土地上,换来的是五彩斑斓的藜麦之歌。
按照“一产优、二产强、三产旺”的总体规划,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刘羽桐带领企业走出了独特的藜麦扶贫之路。
“产业+就业”双管齐下,是天祝脱贫模式的关键。天祝县委书记李鹏介绍说,11.6万亩藜麦带动了全县1.2万户,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,16个农户合作区脱贫致富。此外,天祝建立了全国第一家藜麦扶贫产业园区,再加上藜麦加工项目,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,产业带动了将近1200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。“也正是在藜麦产业的带动下,今年2月份,天祝县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。”
李鹏还告诉记者,藜麦全身是宝,不仅籽实可以作为谷物实用,其嫩苗还是很好的蔬菜,其叶片和秸秆还具有饲用价值,产业开发潜力巨大。
5年来,天祝藜麦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,是建立在藜麦稳产优产基础之上的,第一产业的不断优化,就为第二、第三产业的拓展奠定了基础。刘羽桐介绍说,储藏车间、研发中心、实验室投入使用及超过15万亩以上的储藏和加工能力产业园的兴建,让藜麦品牌化和深加工成为现实。
与此同时,由于藜麦色彩艳丽,观赏性强,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,“藜藜原上”藏区藜麦田园综合体也正在建设之中,并以此带动发展了汽车营地、徒步旅游等产业。刘羽桐说:“我们希望通过藜麦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年收入3亿元以上,第二产业2亿元以上,第一产业1亿元左右。”
在此过程中,刘羽桐带领远达集团为农民提供藜麦种子、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,并实现了籽实的完全收购。
当下,藜麦种植区域多为边远贫困地区。刘羽桐的天祝经验,在发展藜麦产业的同时当地贫困户发生了“三变”,即“通过土地流转向产业工人转变,通过技术培训向特色农民转变,通过旅游接待向服务经营者转变”,进而丰富了他们的收入来源,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。
现代餐桌上的藜麦风尚
藜麦就是一种粮食,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谷粮。作为粮食,它最佳的消费路径就是走上人们的餐桌。然而,目前中国人对于藜麦的认识还不够,大约只有20%的人们了解过藜麦,藜麦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。
朱健康表示,除了种植、加工产业链各方面的问题外,现在藜麦在中国推广最大的问题,还是市场认知度不够“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藜麦这么一个东西,更不知道藜麦是一个好的东西。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藜麦、喜欢藜麦、消费藜麦。”
藜麦是全营养的粮食,也是一种百搭的高级食材。全联农产业商会理事、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晋萍,在网络上素有藜麦姐姐之称,她告诉记者,现在在高档餐厅凡是加了藜麦的菜品价格就会高一些。实际上,作为一日三餐的食材,藜麦可以煮粥、可以焖饭、可以做藜麦沙拉,还可以做甜品、馒头、面条等。
轻食减肥、婴幼儿的辅食、术后康复人群营养餐等,都是藜麦的用武之地。近年来为了推广藜麦,赵晋萍化身“藜麦姐姐”,通过微博、抖音、快手等新媒体渠道亲自示范用藜麦制作各种美食。
她经营的藜元公司从一开始创建之初,就把藜麦深加工衍生产品作为企业发展方向,现在有藜麦面条,做了藜麦芒果的甜品、藜麦五仁酥月饼、藜麦包子等。现在对于藜麦食品的市场反响很好,她举例说,“今年的藜麦粽子,我们使用的是真空半生的包装,需要经过高温加工才能食用,恰好今年大家都提倡高温饮食的方式,藜麦粽子在端午前一周就全部售罄了。”
赵晋萍说,藜麦营养丰富和在逆境中生长的精神滋养了她,让藜麦成为中国人的新主食是她的理想。但是,目前藜麦市场的管理比较混乱,价格、质量标准模糊,还有不少产品以次充好,存在口感差、硌牙、有异味等问题,伤害了消费者。
想要让藜麦成为新主食谈何容易,其产量和价格就是两道门槛。对此,朱健康表示,藜麦的遗传多样性丰富,它不仅适合高海拔地区种植,也有适应在各个不同海拔的地域藜麦品种,藜麦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也决定了增产潜力大,产量大了价格也自然会有所下降。“我们有信心在今后三年左右,工作条件配套的地方能够达到亩产千斤,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天天吃上过去只有西方贵族能吃到的好东西。”
全国政协委员、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也表示,藜麦要分不同规格,在品质和价格上适应不同的人群。她同时认为,餐饮板块对于推广藜麦是非常有前景的,“我们菜品创新,下一步也要积极地让藜麦参与其中。”
转载: 人民政协报 记者:王金晶